<address id="p9t9t"></address>
<noframes id="p9t9t"><form id="p9t9t"></form><span id="p9t9t"><span id="p9t9t"></span></span>
<form id="p9t9t"><th id="p9t9t"><progress id="p9t9t"></progress></th></form><form id="p9t9t"></form>

    <address id="p9t9t"></address>
    <address id="p9t9t"></address>

    <address id="p9t9t"><th id="p9t9t"><progress id="p9t9t"></progress></th></address>
    <sub id="p9t9t"><listing id="p9t9t"><listing id="p9t9t"></listing></listing></sub><noframes id="p9t9t"><span id="p9t9t"><span id="p9t9t"></span></span>
    • 025-52201819

      189-1597-9805

      133-3862-7682

    “海綿城市”引領城市建設步入新航道

    發布時間: 2021-05-18 11:08:04 被閱覽數: 457 次 來源:南京藍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

    近年來,作為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、緩解城市內澇的一項重大工程,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許多城市陸續鋪開,城市發展方式迎來重大轉變。

    海綿城市是中國城市建設方式轉型。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出現了開發強度高、硬質鋪裝多等問題,特別是屋面、道路、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,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,70%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,城市“大雨必澇、雨后即旱”,帶來水生態惡化、水資源緊缺、水環境污染、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。發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,通過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建設理念,實施低影響開發模式、可持續排水管理、水敏感城市設計等,合理控制雨水徑流,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。海綿城市建設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的突破口。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現狀是長期的歷史欠賬,不可能一蹴而就,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。

    城市內澇頻發 海綿城市應運而生

    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2014年的658個,城鎮化率達到54.77%,城市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。與此同時,城市也面臨資源約束趨緊、環境污染加重、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,其中又以城市水問題表現最為突出。

    2012年,海綿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,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《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,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到: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,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,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,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使城市既有"面子",更有"里子"。為推進海綿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,近年來國內政策持續加碼。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發布確定方向,各地方政府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加速執行,到目前,從中央到地方政府,海綿城市政策的推動呈指數型增長。

    近年來,我國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武漢、杭州和南昌等多個城市頻繁出現城市內澇,受災城市數量、規模、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死傷均呈顯著上升趨勢。

    海綿城市,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“彈性”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,充分發揮建筑、道路和綠地、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徑流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。

    伴隨著全球特別是我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,熱島效應、城市缺水、“路上行船”等城市病開始盛行,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理念應運而生。所謂海綿城市,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,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面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,充分發揮植被、土壤、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凈化作用,使城市像“海綿”一樣,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,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。

    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是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,對雨水進行吸附,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、滲透和凈化,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,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功能。目前,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在解決城市水問題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,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城市建設的首選。

    做好生態大文章 海綿城市轉變發展模式

   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,把“美麗中國”作為未來生態文明的宏偉目標,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。隨著生態文明從納入“五位一體”戰略布局到寫入“十三五”規劃,綠色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凸顯。

    城市轉型發展是綠色發展的一種方式。海綿城市建設既可解決我們的生態城市建設問題,也可以應對我們現在穩增長、促改革、調結構、惠民生的需求。海綿城市涵蓋了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,海綿城市實際上是一個方法,是一個理念。

    在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之后,2013年12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談到:“要建設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”。2014年10月,《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》出臺,國家財政部、住建部、水利部大力支持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建設。海綿城市建設成為我國城市建設轉型的出發點之一,代表著城市建設從經濟增長為導向的模式向生態文件建設模式轉變。

    海綿城市建設為解決城市水問題開拓了新的思路,有助于實現由“工程治水”向“生態治水”的轉變,對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、修復城市水生態、實現雨洪利用、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

    綠色發展,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轉變,引領中國現代化新路徑。建設海綿城市是黨中央、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、倡導綠色發展的重大舉措。

    海綿城市建設既要實現生態目標,也要滿足現有城市功能。海綿城市的建設,強調優先利用綠色、生態化的“彈性”或“柔性”設施,并注重與傳統的“剛性”設施進行有效銜接。通過“剛柔相濟”,建立和完善城市的“海綿體”,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,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、削減徑流污染負荷、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、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、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,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、健康的水循環系統。海綿城市,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“自然”。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、雨水花園、下沉式綠地等“綠色”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,以“慢排緩釋”和“源頭分散式”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,先利用場地源頭設施對徑流進行促滲減排,部分徑流雨水可予以調蓄凈化和回收利用,最后實現安全有序排放。

    2015年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:遷安、白城、鎮江、嘉興、池州、廈門、萍鄉、濟南、鶴壁、武漢、常德、南寧、重慶、遂寧、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。2016年財政部、住建部、水利部三部委發布了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地區入圍名單,福州、珠海、寧波、玉溪、大連、深圳、上海、慶陽、西寧、三亞、青島、固原、天津、北京等14個城市成功入圍,截至目前,全國已有30個城市被選定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城市。



    上一篇:泰安市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讓山城自由“呼吸”

    下一篇:全省海綿城市建設現場推進會在萍鄉召開

    返回列表
    移動端
    微信

    南京市雨花區雨花西路安德里30號
    電話:025-52201819}
    手機:189-1597-9805
    E-mail:2876267736@qq.com

    CopyRight @ 2015-20121南京藍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.

    CopyRight @ 2015-20121南京藍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. 蘇ICP備15007277號    .

    阿里巴巴 金泉網 一呼百應 中國制造網 慧聰網 馬可波羅 中國塑料檢查井門戶 環球廚衛 全球五金網 億商網 東方供應商 淘寶網 世界工廠 順企網 新品快播網 蘇州網站建設